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MTa Insights



MTa Insignts簡單來說,是用來指導團隊合作和溝通的教具和課程,但其實它能做到和達成的效果,遠遠超乎我課前的想像,我還蠻喜歡官方網頁的說明,請讓我分享原汁原味的官方說明,加上個人一些感觸:

MTa Insights is the ultimate trainer's resource. (用ultimate來形容自己,真是有自信,不過我喜歡) This comprehensive and powerful experiential learning kit contains 53 high impact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真的是high impact experiential activities,被整得要死不活的) that generate a wide rang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areas such as team skills,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problem solving and change. (確實很全面,team skills,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problem solving, change這些都會學到,特別是在好老師的引導下)
MTa Insights is incredibly versatile and infinitely flexible (versatile&flexible,很好見識到了). There are activities that will test, challenge and stimulate participants of all levels (所以事後可以不斷咀嚼,隨著自身經驗和反省能力的提升,會有更多的感觸和想法), from entry level apprentices to the most senior of leaders. The activities range from 10 minute ice-breakers to 3 hour leadership tasks.

心得其實很多,但為了方便我自己表達和記憶,我把它歸納成三大方面:(1)細節,(2)關門者(3)結果vs過程,取第一個字剛好是“細關結”,和”膝關節”三個字剛好是諧音,而且”膝關節”不好就容易腿軟跌倒,團隊活動和溝通,如果沒有好好注意(1)細節,(2)關門,(3)結果vs過程,容易最後還是失敗,無法達成目標。

[細節]

是的,老師總是說:「給我細節,大量的細節。」不僅開始前規劃階段要盡量蒐集資訊,過程中要不斷調整需要細節,最後反省檢討時更是需要。

先從最後反省檢討時講起,反省檢討時,大家往往禮貌性或表面性的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但這些真的有用嗎?只有拋棄掉虛偽的自尊和高傲,真實的面對和努力地挖掘,才能直指核心,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問題。這個過程是不舒服的,是掙扎的 (寫這篇回溯也是一樣),但往往只有花力氣把細節都注意到,才能達到效果。

過程中更是不斷要注意到各種「細節」,團體中進行的順不順利,是卡關在大家對題目沒有充分的理解,還是對目標沒有共識,或是大家對彼此的能力沒有相當的掌握,或是團隊卡關時可以去看看別組怎麼做,因為有時自己卯起勁來,卻沒發現是世界已經變了,例如一直以為自己公司的技術超級厲害,卻沒注意到別家公司開發了新的更好的技術,或是全世界景氣都改變了,這就不是自己公司或對手公司,或是整個產業能左右,因為被整個全世界等級的變化所影響。注意「細節」,傾聽自己、隊友、還有其他隊團,還有整個大環境,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一開始規劃前,「細節」更是重要的,雖然一開始資料可能很欠缺,也可以快快做,快快錯,然後快快改,但是多一些資訊,總是避免掉入不必要的陷阱中,往北或往南,更是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有一些事情不是單純事後修正就可以彌補的。

3x3的展開怎麼往更寬廣更深入的5x5,甚至是7x7、9x9進化呢?其實就是「細節」、「細節」、「細節」,技術性的「細節」,心法性的「細節」,各種角度不同的「細節」,不做任何迴避的,勇往直前的去面對各種「細節」。
[關門]

會特別注意到「關門」這個問題,是在進階班的時候,介紹了貝爾賓的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s,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參考 ),貝爾賓的團隊角色可以分成三大類型:人際導向、謀略導向、行動導向,然後行動導向會有形塑者、執行者和完成者,一個好的團隊應該是三種類型九種團隊角色都要有,但往往幾次上課或回到實際臨床工作,會發現「完成者」往往是團隊中最缺的,缺少這樣一個「完成者」常常會缺最後臨門一腳,變成行百里者半九十,無法把工作完成,非常可惜。所以一個好的「完成者」是相當重要的,有了他就可以「關門」,因為是好是壞,總是要在時限內把實情解決掉 。

在活動過程中,有好幾次的狀況,其實都是少了一個良好的「完成者」以至於無法「關門」,例如最後一個活動,第一組和第三組其實都已經完成了,但第三組很積極地爭取第一個發表,所以就拿到分數,另外一組雖然也是完成,但還在琢磨一些事情,所以就錯過了機會,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很多發明或事情大家都在做,但是把事情最快完成而且完成度最高的變成通拿的贏家,所以有「完成者」專注「關門」這件事是相當重要的。

另外一個是我們組發生的故事,因為野心太過龐大,沒有注意到時間內無法完成,或是有注意到但是當事人情緒完全不在或是不願意面對 (對,當事人就是我啊~~~),這時候不是全然保守,也不適全然野心勃勃,應該是「完成者」做時間的分配,在安全的時間內多方嘗試改進,但真的都不行時,在最後可以的時間內調整成保守的方案推出,因為有獲得分數總比零分好。現實中很多事就是這樣,過程在怎麼跌跌撞撞,有完成就好,反之,過程中好像一帆風順,但最後沒有完成就是沒有拿到最後結果的分數。

因此有一個「完成者」注意「關門」這件事,以「終」為「始」,根據組織資源和能力的狀況,去調配整個計畫的完成,不要去壓抑組織,讓大家可以充分想像和往前衝,但是在組織野心太大時,可以根據現實狀況去引導大家,真的相當重要,就像這篇心得不管寫得好寫得壞都要在時間內完成,這就是活生生我自己不擅長「關門」的悲劇。

[結果vs過程]

雖然在上一個[關門]的主題提到要以「終」為「始」,但全然只注意到結果是對的嗎?有時候結果是對的,這代表我們過程中就一定做對了所有的事?

在景氣的時候,隨便買股票都很容易上漲,但是在空頭的時候,怎麼精挑細選公司都容易賠錢,但真的是重點還是表面,選擇股票也就是選擇公司真正的重點是什麼?

一直勝利成功時,我們往往誤以為自己就是對的,而沒有去更進一步改進和進化,Nokia曾經是2G手機的霸主,然而這樣的手機霸業,在新技術迭代的過程中,因為自滿和自身行動的緩慢,沒有注意到智慧型手機的竄起,以致於在3G和4G的年代已經淪為配角,更慘的還有底片的王者柯達,沒有注意到數位市場的崛起導致底片市場的萎縮,因此就算當年是第一名,當斷不斷,結果現在已經在市場看不到身影,反而當年的老二富士,斷尾求生,往其他領域開發新展品。這一類成功者的詛咒屢見不鮮,近期還有Netflix打敗百事達。

因此不能說結果是好的,就自滿,還是要不斷檢討,精益求精,商場上更是你成功了,對手都會注意到,所以明年或後年,對手就會採取相同的策略,所以今年的成功不必然保證未來的成功,只有不斷在過程中下功夫,才能讓結果是甜美的。

[後話]

這是一個內心彭湃,但是一直寫不完的心得 (因為要好好注意,不可以忽略其中的細節,其實沒有啦,就是一直拖一直拖...),不過就像裡面的操作有時間限制一樣,還是得在一定時間內先交出 (要注意到關門,完成事情很重要的,不然自己實在很容易偷懶...),整個寫心得在書寫的過程中,一邊看二班和一班的心得,當天的情境又在自己心頭走了好幾次 (過程的重要性,也同時要以「終」為「始」注意結果)。

[後記,關於隊友]

這是一次少數沒有組長的課程 (我印象中,這好像是我唯一沒有組長的一次課程),確實有組長有個強有力的領導中心很不錯,但往往也讓大家失去更多表達和溝通的機會,個人剛開始有小擔心一下,但是隊友們都非常積極參與,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並沒有很熟 (我就誤以為大家應該有一些共同的語言,像貝爾賓的團隊角色,後來才發現還是要花時間好好說明),可是在一次一次的活動激盪下,大家不斷地發現對方的優點,然後換位、補位,把整個團隊提升又提升,我們雖然不是最高分的一組,但大家一路鍥而不舍,不斷檢討改進,由原來的最低分追到第二高分,充分展現了「戰意無雙」,真的是很過癮,非常感謝神隊友們的扶持。

補充說明
貝爾賓的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s)

「再基本不過的行銷課」課後心得

醫護人員到底需不需要學行銷,上課前我其實是不太有把握,但是上完課我卻是非常確定。


行銷 vs 四全照護理念
    我所服務醫院的健康願景中,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成為「四全健康照護典範」這一直是讓我有點困惑的目標,因為對我來說,我知道自己受過完整的專業訓練,對最新的醫學進展和治療都有持續精進,也都能幫助病友從病友的角度去思考提供他們服務,沒有陷入只有治療疾病卻忽略整個人需求的困境,但「四全照護理念」所陳述的是
  • 全人照護: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提供全人的照護。
  • 全家照護:提供病人家屬及親友全家的照護與關懷。
  • 全程照護:陪伴病人走過生、老、病、死每一過程,提供連續性的無縫接軌照護。
  • 全隊照護:結合各專業團隊的力量,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的整合性的服務。

行銷1.0 vs 2.0
    但上完課後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行銷1.0是以產品導向,目標是標售產品,在醫療來說,就是以疾病為主,例如流行性感冒 (流感來的病友,醫師就是治療他們的感冒 (描述性「醫師治療了流感」,比較是一個一對多的關係一個醫師對多個流感病友)。但是到行銷2.0是以滿足與維繫顧客為目標,從病友觀點出發 (一個完整的人,針對人的需求),而不是只是治療疾病 (眼中只有產品),要以病友為主 (解釋性「醫師為什麼要這樣治療流感」),例如除了這一次治療流感,還要跟病友說明,可以每年打流感疫苗來降低自己和親朋好友得到流感的機會,比較是一個一對一的關係 (醫師和病友之間的關係)。所以雖然有些誤打誤撞,但是自己的醫療比較是2.0的想法和概念。


行銷3.0
    但是到了行銷3.0,強調的是讓世界更美好,價值主張從行銷1.0以功能性為主,行銷2.0以功能性加上情感訴求為主,到了行銷3.0還要加上心靈層次,另外還要預測性「醫師下一步要做什麼」,突然發現在「四全照護理念」所陳述的每個點,剛好不就是行銷3.0所談到的,就像最近照顧了一位住院流感病友,是一位40多歲的媽媽,其實是小兒科醫師門診看到她的大女兒流感,所以安排她的大女兒住院,然後小兒科醫師注意到其實媽媽也生病了,把她轉到我門診,進一步安排住院,小兒科醫師也有關心她們家其他家人,因為流感有高度傳染性,很容易其他家人之後也會陸續發病,結果兩天後小女兒也發燒了,趕快安排住院,甚至最後全家四個人都住院,所以小兒科醫師和整個團隊,不是只有關注一位當下的病人 (大女兒),有關注到整個家庭 (全家),然後運用各種資源提供全程的整合性服務,讓整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更美好,這是我在醫院聽了四全十多年,也以這樣的精神鼓勵自己,但透過行銷的眼光,第一次整個豁然開朗,發現原來可以透過這樣的方法實現四全精神和行銷3.0


行銷
4.0
    行銷4.0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導入5A的概念:AwareAppealAskActAdvocate,讓顧客從「我知道」開始,往「我喜歡」、「我被說服」、「我要買」,最後能「我推薦」邁進。其實聽完很汗顏,我的病人應該只是都在新店附近就過來,知道說這附近看病可以來這家醫院,只做到Aware而已,怎麼往另外四個A邁進,看來是需要進一步加油的功課。這邊牽涉到課程上提的另外一個問題,我知道我的病人大致是哪一個區域或哪一個類型的嗎?他們為什麼來找我看病,更背後的問題是同類型的病人為何不找我,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市場定位
    我所在的醫院是區域型教學醫院,往上更大型的醫院有醫學中心,往下比較小型的有地區型醫院和診所,所以區域教學醫院是一個不上不下的定位,醫學中心有提供的服務,我們要不要不跟進一起做,例如醫學中心有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我們要不要也引進,但我們又沒有那麼多業務量,相較於小診所靈活度高、溫馨親切,我們又比下不足;另位一方面牽涉到我個人問題,其實怎麼為個人醫療執業做一個定位,一直是我的困惑,如果能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服務,但又保有小診所般的靈活,例如當天或兩三天內就可以做到很多需要的檢查,不像醫學中心因為人潮眾多,肺功能可能要排兩個多禮拜,胸部電腦斷層要等到一個多月後,也許可以重新找到醫院和個人比較好的定位,這邊可以用SWOT來分析,尋找出更好的方向。


SWOT
    說到SWOT不得不感嘆一下,其實上課前我是聽過也知道這個方法,但是課堂上真的要寫的時候才發現沒有那麼簡單,我們當天抽到要分析古拉爵的SWOT,才發現雖然我三不五時會去古拉爵,但真的要我說出它的SWOT其實無法寫得很到位,除了沒有仔細思索過,另一方面對SWOT也不太熟,然後我們組就拼拼湊湊好不容易寫出了答案,結果被老師打臉得很厲害,這邊又重複體會到 (上次MTa和進階演練才剛有一模一樣的感觸啊!),其實不用學很多,但要把學到的方法好好練習,任何狀況下都能面對,這樣才算有真正學起來。


定價問題
    最後我想講一講定價問題,做醫療其實我或同行都很迴避這個問題,因為總覺得醫療是在守護大家的健康,談錢實在太俗氣,而且醫療大部分的價格是健保所規定的,所以不用煩惱如何定價,但是有些服務是自費的,例如臨床試驗,所以不免要定價,跟藥廠和臨床試驗公司收費,可以收得比醫學中心貴 (這樣應該就沒有人要來找我們做),或是定一個低價搶市場 (要考慮會不會太低反而賠錢),這時候就很困擾,如同先前所說的,我所在的醫院是區域型教學醫院,剛好卡在醫學中心和診所之間,所以我們一定不是市場領導者或市場挑戰者,通常只是一個市場跟隨者,醫學中心做臨床試驗一定可以收費比較貴,因為醫療設備和醫師專家各方面都是市場龍頭,但我們可以不做這一個領域嗎?(又要進行SWOT分析了),或是比較好的方式是不是轉變成為一個市場利基者,因為小可以比較方便配合藥廠和臨床試驗公司的特殊需求,成為一個市場利基者只是市場利基者不是自己說說就好,要真的在很多地方下功夫,別人有特殊需求的時候我們都能滿足,這方面自己和醫院都要再好好提升

    最後要再次感謝Alex老師、師母和親親,謝謝親親跟老師要求想成為探班學姊,所以才有了這次二班的課程,然後感謝老師,老師上課的內容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發現更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雖然上課結束了,我常常在日常中發現,啊哈,其實這個可以用行銷去思考,可以讓整件事更圓滿,另外還要非常謝謝一起上課的同學,除了課堂上的激盪,課後的交流和心得更是增廣了我的視野和想像,發現自己的粗心和不足。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演練班心得


第零章 現狀

「我覺得你們大多數人在我看來都沒有目標,在浪費你們的生命。」

雖然刺耳,卻無法反駁。



【第一章 困境】

(1)【無法交卷的心得】

心得還是難產,半夜看著大家的心得,可是自己的心得卻遲遲生不出來。

上課結束就開始路陸續續寫下檢討,但自己卻不滿意。

也一度想放棄,因為絞盡腦汁卻寫不出字的感覺太痛苦,應該交出一份60分的心得,還是為了追求那虛無飄渺的感覺?

是的,還是缺乏執行者的特質,沒有時限內完成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2)【除了快,還有什麼】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所以反應快速,信奉著「快快做,快快錯,快快改,快快對。」至今為止的一些成績好像也還不錯,但是這樣真的對嗎?


(3)【想清楚】

其實還是定義問題,太急著下手,反而欲速則不達。

時限內完成是重要的,但是耐下心把定義看完,把目的想清楚,反而是更重要的。

如果有想清楚,不會在情緒的體認上全盤皆輸,匆匆忙忙自以為是的選了個答案,但卻只是近似,而不是真正的答案。

如果有想清楚,不會在雙方會談時淪為菜市場式的叫罵和殺價。

如果有想清楚,不會在四種問題上困惑,一個遊戲玩了兩次還是玩不好,說來慚愧


(4)【再三反省和反思】

很多事情,有時做下來就很順,有時做下來就很卡,自己真的有好好想過為什麼嗎?

一樣的問題和若吟談,雙方可以輕鬆自在一起達成共識,但是換成湯姆哥卻變成痛苦萬分,連對方想要什麼都問不太出來,還忘記己方背負的目標。

或是一開始的small talk,和Naomi可以越談越開心,但和其他人卻是越講越乾,只能想要逃走。



【第二章 嘗試】

(1)【釐清目的】

這麼多痛苦,背後當然原因很多,但大多數是沒有好好「釐清目的」。

心得寫了一堆沒用,因為只是抒發個人情感,但卻沒有想清楚寫心得到底為了什麼。

最後的演練無比混亂,題目雖然反反覆覆看過,組內也充分討論過(掩面,對不起隊友),但其實還是沒有好好想清楚,有哪些細節,老闆到底交代要談那些事情,以至於整個只做了台中那一半,而台北一半完全迴避掉(我自己是老闆的話應該會暴怒吧


(2)【放棄習慣套路】

所以不要放任自己的習慣。

「你必須要嘗試放棄自己習慣的作法,讓自己試著用自己不熟悉且可能風險更高的方式去談判(而且還是要達成目標!!!),然後你的進步會更多。」

人都有慣性,不知不覺很容易走回自己最習慣的模式,但是不只是談判,很多事情也是釐清目的後,好好想要怎麼做,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回原來的慣性,這樣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有時靈光,有時卻不行,其實是在很根本的地方犯了錯誤,最恐怖的是有時還不小心成功了,然後根據結果是好的就誤以為過程是沒問題的,更是大錯特錯。


(3)【知道不等於能做到】

上了很多課,還是無法好好過一生...

USELESS朗朗上口,但真的上場時,什麼都忘了。

三角形要好好鍊結我和對方,但發現還是太發散,沒有真正聚焦,其實真的不用多,只要有一兩個touch到就好。

[題外話:有練習真的有差,反覆練習後,其中的醍醐味才能慢慢咀嚼出來]




【第三章 發酵】

「這個克服的過程很痛苦,但我一定要他們熬過去,因為只要他們沒有成功,下一關便無法持續。」


雖然課程暫告一段落,但故事是進行式,仍在持續中。



#繼續加油努力

#一談就贏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癌的起源


每個人身上原來就有致癌基因?
你可能聽過『癌症已經連續35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的首位,每五分鐘就有一個人發現罹患癌症』。為什麼有些人會得癌症?有人不會?癌症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有的醫師和科學家說,每個人身上都有致癌基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摩天樓VS垃圾山
讓我們一起進入摩天樓工地現場,可以看到蓋摩天樓需要鋼筋、水泥等各種材料,透過怪手吊車水泥車砂石車等各式工程車與工人的努力,可以蓋成一座美輪美奐的摩天大樓

然而如砂石車一味地倒入很多石頭,或是水泥車一直不停地灌入水泥,無法變成一座有使用價值的摩天大樓,最後只會形成一座垃圾山

完工後還不肯走的工程車
就像人體,小嬰兒逐漸長大,成為兒童,然後青少年,最後成為成人,就像蓋摩天大樓一樣,在身體內需要很多的協調,不妨把各式各樣的工程車想像成身體內的各種成長基因在調度各種各樣的資源,這些成長基因彼此互相配合的時候,小嬰兒就會順利成長成為成人。

就像摩天大樓蓋好後,各式工程車就要退場了,如果長大成人後,成長基因還不關掉,就會像摩天大樓完工後,工程車還繼續無節制的倒入鋼筋水泥,只會在美輪美奐的摩天大樓旁又推積出一推垃圾山,甚至影響到摩天大樓的使用。

失控的基因
如果在成人後成長基因繼續開啟,就會長出無法控制的腫瘤,回過頭來影響身體器官的功能,這就是我們說的癌症

這種狀況下,成長基因就變成了致癌基因雖然功能是相同是的,但是一個是精心控制調控,讓小嬰兒長大變成成人,另一個則是無節制的發展,長成了癌症細胞不斷變大蔓延轉移,最終甚至吞噬本體。

肺癌和EGFR 
肺癌長期佔據癌症死亡率之首,成因除了有外在因素(工業化帶來的空氣污染與pm 2.5)、職業(接觸到石綿的工作人員)、生活環境(大量的廚房油煙),還有生活習慣(吸菸)。但有人會問『平平是老菸槍,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會得肺癌、甚至是長命百歲的人瑞呢?』

目前在台灣的肺癌病人,有一半左右是EG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發生基因變異原來EGFR會被精準調控,有需要時才會打開工作,但是基因變異後,EGFR變成不停地工作,就像工程車沒日沒夜地送水泥進去完工後的摩天大樓,結果就是一直變大的垃圾山;在人體上就是形成腫瘤而且一直變大。

EGFR-TKI
摩天大樓蓋好後,工程車如果繼續進來,我們會把它挪移開,避免變成垃圾山我們也可以把肺癌病人發生基因變異EGFR挪移開嗎?

這就是標靶藥物治療的原理科學家使用EGFR-TKI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收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EGFR下方連接的酪胺酸激酶,把這個酶關起來,就可以達到把EGFR關起來的效果,進而抑制肺癌細胞的增生這就是肺癌發生的可能原因以及標靶藥物可以控制肺癌的原理。

結尾
希望大家都不要罹患肺癌,不幸罹患也可以及早診斷或獲得有效治療。下次有機會我們再來談談相關治療的方法。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新一代肺癌治療:PD-1/PD-L1免疫療法

先講結論:身體正常的細胞則有「PD-L1」,所以不會被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沒有「PD-L1」,所以會被免疫細胞攻擊,萬一癌細胞也有「PD-L1」,則免疫細胞就不會攻擊癌細胞。
然後我們再詳細說明,身體如果有癌細胞產生後,癌細胞就會到處蔓延嗎?例如肺的表皮細胞,如果因為抽菸或空氣汙染等狀況,造成基因變異變成肺癌,這些肺癌細胞就會到處擴散?其實是不會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有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會去攻擊癌細胞把它消滅。
我們可以想像免疫細胞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警察,癌細胞就像是強盜這些壞人,所以壞人作奸犯科,警察就會將他們繩之以法逮捕,可是現實生活中除了強盜這些壞人,也有很多善良的老百姓,警察如何迅速去確認那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只逮捕壞人,不去影響好人生活?一樣的問題,免疫細胞要認出癌細胞,把癌細胞削麵,但免疫細胞也要確認那些是身體正常的細胞,這些正常的細胞不能攻擊,因為一攻擊就變成自體免疫疾病(人體內的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了正常細胞)。
警察怎麼去快速確認善良的老百姓或強盜等壞人,有一個快速的方法,是警察可以戴上「眼鏡」,去認確善良的老百姓有沒有「良民證」,有「良民證」就是善良老百姓,不可以攻擊,沒有「良民證」就是強盜,警察就會逮捕。
身體的免疫細胞也可以戴上「眼鏡」,這一副眼鏡就是「PD-1」,身體正常的細胞則有配戴良民證「PD-L1」,所以一旦免疫細胞的「PD-1」確認身體的正常細胞有「PD-L1」,免疫細胞就不會攻擊正常細胞,會把有「PD-L1」的正常細胞當作自己人。
但是一些特別的狀況,強盜本來是沒有「良民證」,所以警察可以戴上「眼鏡」去把強盜找出來,萬一強盜也弄到了「良民證」,這時警察就沒則了,他只好做視強盜為非作歹,不會去逮捕他。癌細胞也會有類似狀況,本來癌細胞是沒有「PD-L1」(只有身體的正常細胞才有「PD-L1」),但癌細胞會變變變,想盡各種辦法,也變出來了「PD-L1」,這下不得了免疫細胞就沒辦法攻擊癌細胞。
也就是說「PD-1」/「PD-L1」這一組蛋白,平時的功能是為了防止免疫細胞誤傷正常細胞。正常細胞表面有「PD-L1」,免疫細胞表面有「PD-1」,一旦「PD-1」/「PD-L1」結合,免疫細胞就知道,對方是自己人不要攻擊。但這個機制被一些聰明的癌細胞學會了,成為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的方法。癌細胞的表面如果大量表現「PD-L1」,和免疫細胞表面的「PD-1」結合,就可以欺騙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誤以為癌細胞是好細胞,進而不會去殺死癌細胞。
所以這邊就得到開頭的結論:身體正常的細胞則有「PD-L1」,所以不會被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沒有「PD-L1」,所以會被免疫細胞攻擊,萬一癌細胞也有「PD-L1」,則免疫細胞就不會攻擊癌細胞。
科學家於是想到,如果可以開發出「PD-L1」或「PD-1」的抑制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旦這個結合被打開,免疫細胞就可以從新認出癌細胞,一旦癌細胞被免疫細胞認出,免疫細胞就可以攻擊癌細胞,目前有一些癌症已經獲得科學證實,確實可以透過PD-1/PD-L1的免疫療法,讓癌症獲得控制。
目前在台灣已經有兩個「PD-1」的抑制劑和一個「PD-L1」的抑制劑,而且陸陸續續會有更多新的抑制劑出現在市場,因此有需要的癌症病友,可以跟醫師諮詢,在治療前先做檢測,看看癌症組織是否表現「PD-L1」,如果「PD-L1」的表現量高,則可以考慮使用這一類的藥物進行治療。

死亡率第一的肺癌,防的了嗎?

"在我記憶中,外公是個很注重養生的人,不菸不酒,每天規律生活。可是在我國小三年級時,他從過年前開始算,咳了三個多月。有時咳比較用力,還會帶點血絲。去醫院做檢查。結果竟然是肺癌。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家人都很錯愕,後來不到三個月,就過世了。"
高死亡率
之後長大後才知道,其實肺癌並不少見,民國106年6月19日公布的民國105年國人死因統計,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是癌症,癌症中的死亡率第一名是肺癌,所以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堪稱「新國病」。
危險因子
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最為大家所知的,是抽菸和空氣汙染。雖然台灣抽菸的人口比例有在逐年下降,但是空氣汙染 (例如PM2.5濃度等) 在台灣還有全世界各地仍是一大問題。可預期在未來幾年,肺癌仍會高居不下,深深影響大家的健康。
相關症狀
肺癌早期的時候大 多沒有症狀,常常是要到了末期,癌細胞擴大之後,才有一些局部症狀,例如咳嗽,咳血,咳痰,有些人會持續的胸痛、肩痛和背痛,或反覆性肺炎或支氣管炎,另外繼續進展後會有其他全身性的症狀像是食慾不振、全身痠痛、體重減輕等,但比較可惜是局部症狀或全身性症狀跑出來後的時候,肺癌常常已經進展到了晚期。
早期預防
因為肺癌早期的時候大都沒有症狀,所以目前專家們建議高危險族群可以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篩檢[1],以期早期就發現肺癌,其中最需要的危險族群是年齡介於55~74歲,抽菸史超過30包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尚未超過15年者。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超過30包年可以是每天抽1包菸,超過30年;或是每天兩包,超過15年;或是每天3包,超過10年等,依此類推。
結論
因此對於肺癌的預防,會建議大家戒菸,或是避開空氣汙染,如果有任何可疑症狀,請盡快就醫治療,高危險族群可以考慮做「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篩檢。
附註

精準醫療應用在肺癌治療的進展

根據衛生署2017年公佈的十大癌症死因率統計,肺癌跟氣管支氣管等癌症並列首位。你可能以為不吸菸就不會得肺癌,但至少10%肺癌患者從不吸菸,且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接近晚期。那有沒有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方式呢?
目前肺癌治療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驗得出病因、下得出藥方』;乍聽之下像廢話?癌症要不是用割除、要不是化療、不然就是用標靶藥物,怎麼會有下不出藥方的問題呢?殊不知癌症病因百百種,每種基因病變都有對應該使用的藥物,沒找對病因,就可能耽誤用藥時機。
例如,有些病友就是找不到『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基因』,就像考試不知道該看哪些科目一樣,只好盲猜。
一般醫院會做的突變基因(mutation gene)檢測有EGFR、ALK,但實際上只有這兩個基因嗎?如果還想知道有沒有其他基因只能一個個基因去測,例如KRAS、ROS…,甚至一些比較少見在肺癌的HER2、RAF等等。
回到EGFR檢查,如果EGFR檢查有查到基因變異,這樣就夠了嗎?需不需要再做其他的檢查。大部分的狀況是夠了,但少部分的個案是不夠的。EGFR突變常見的有外顯子19缺失(exon 19 deletion)或是外顯子21點突變 (exon 21 L858R mutation),有這些EGFR突變的病友適合使用EGFR抑制劑做第一線治療,目前常見的EGFR抑制劑有Iressa、Tarceva和Giotrif,使用這些藥物做第一線治療,一般來說文獻公認中位無惡化存活期至少可以有六個月以上,甚至長達九到十一個月 ,但實際臨床上有些病友的腫瘤第二個月就開始變大,抗藥性很快就產生。
這時候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病人背後的問題點嗎? 最近有聽到醫學中心的教授分享一個案例,一位肺癌病友一有EGFR突變外顯子19缺失,所以選擇使用EGFR抑制劑做第一線治療,但很快在第三個月就產生抗藥性,因此懷疑有其他的基因問題。這位病友做了一個很全面性『次世代定序法』的基因檢測, 結果找到有CDK4 amplification,所以知道他雖然有EGFR突變外顯子19缺失,但是並不適合使用EGFR抑制劑。 傳統的EGFR基因檢測會認為這位病人很適合第一線使用EGFR抑制劑治療,但是如果做了『次世代定序法』的基因檢測,就知道這位病友並不那麼適合,而要考慮其他的治療策略,所以這一份資訊在臨床治療上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幫忙。
還有一些變異是基因體重排(gene rearrangement)或複製樹變異(copy number variance),這一些都不是一般的點突變(point mutation)。這些傳統的基因變異檢測是無法檢測出來的,但是如果做了『次世代定序法』的基因檢測,就有辦法知道。
近來癌症檢驗有重大突破,『次世代定序法』的基因檢測在國內外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來。這些以『次世代定序法』為基礎所做的基因檢測,可以把各種類型的基因體變異都找出來。不管是『點突變』、『基因體重排』或『複製樹變異』都能夠下正確的診斷,甚至連『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等辨識難度較高的問題都可以清晰地測定。提供醫師更詳細的資料之後,在治療上可以進行更詳細的考慮,有機會為每位病友提供量身訂做的治療,進而提高存活率。
更重要的是,過去『次世代定序法』的基因檢測費用昂貴,甚至要價新台幣三百多萬以上,現在卻可以降到大約新台幣十五萬,病友的負擔大大降低。
未來,隨著美國和台灣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越來越多檢測,提供相關服務的廠商增加,相信檢測正確性會再提高、費用也有機會下降,可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延伸閱讀
1. http://pansci.asia/archives/79940
2. http://www.chgh.org.tw/upload/hspinfart/1516843930506.pdf
3. http://technews.tw/2015/01/13/roche_bought_-foundation_medicine/